福爾摩沙在1860年重新回到世界網絡之中,遠渡而來的國外訪客,懷抱著或多或少的浪漫想像,一面旅行,一面以文字、攝影或博物學標本等方式,將臺灣重新帶回世界的知識網絡之中。
所謂的探險,只能是起於放逐,歷經自省,終於反思。當我們展讀不同身份與目的的旅行者所留下的記載時,也許該抱持的心態並非從中尋覓史實,而是經由對歷史進程的梳理,形成對自身的定位與瞭解,用自己的語言,說自己的歷史。
本期《觀‧臺灣》以4篇專文討論19世紀探險者、研究者、女性旅行者及宣教師,如何在各自的生命中,為世界留下19世紀臺灣的身影。此外,編輯團隊精心製作5則19世紀旅人登島必備知識圖解,包括「來臺交通路線」、「行李開箱」、「熱門景點」,以及旅途中如何逢凶化吉等須知。精選文章如下:
▩封面故事
履歷書|臺灣如何進入世界?探密者、報導者、研究者眼中的福爾摩沙
圖解歷史|19世紀旅臺西方人有哪些?旅人都從哪裡來?
旅遊指南1|必看熱點:達人帶你遊19世紀臺灣
旅遊指南2|準備:旅人行囊大解密
旅遊指南3|警告:來到臺灣,不可不知的四件事
使徒行傳|宣教師李庥的第一個海外任務
女性書寫|19世紀末西洋女性旅人的臺灣書寫
專訪筆記|世界是張通滿連結的網——植物學者談臺灣探查史
▩其他精彩專欄
人生如歌|臺灣「迷音」謎之音——跨越族群與世代的感官記憶
復刻食譜|《臺灣日日新報》料理復刻──杏仁豆腐
魔幻時刻|無拘無束的賭徒玩心——夾娃娃機店
女人本事|從前從前,滿平街上有個陳滿屏